她的身高约86公分,体重仅30公斤重,出生起就因母亲孕期严重缺钙,营养不良患有严重的软骨症,是一个不能独立行走的“袖珍女”;

她白手起家,16岁担起了家中11口人的生计;她求知若渴,瞄准商机,打下上亿江山,成就新一代残疾人企业家;

她不忘初心,每年为残疾人协会捐款2000万元,资助残障人士接受教育,她是朱晓红,平凡瘦小的身躯里,有着不凡的爆发力。

儿时常读,假如给你三天光明?假如只有三天光明?你又该如何是好?三天以后,你就再也见不到光明了,你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和世界告别?但朱晓红用自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就算生来不见五指,也要心存信念,点燃心中的火炬。

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。41岁只有30公斤重,她白手起家开上亿的公司,每年慈善捐款2000万。

“我自滚石高崖,翻山越岭而来。”——朱晓红创业前期

1970年5月,朱晓红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医生将瘦弱不堪的她抱了出来,不超过1.2公斤的孩子,小腿仅比正常人的大拇指大上一小圈,不用过多观察,一眼便知,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孩子。

但似乎也只是比其他孩子生的矮小一点,父母依旧很疼爱朱晓红。直到她两三岁时,父亲才觉得有点不对劲:怎么自家的姑娘老不长个儿?于是他和妻子带着晓红来到了哈尔滨省人民医院,果然,经过后期诊断,朱晓红被断定患有软骨症。

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消息,无论是哈尔滨的大医院,还是北京协和医院给出的答案都出奇一致:孩子的病很难医治。

一个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方农村的残疾女孩,很容易受到邻居和亲戚的诟病:“孩子他爸,要不这娃还是……扔了吧……”

无数“好心”的街坊邻居七嘴八舌地劝说着朱晓红的父亲,然而,正当一边的晓红妈妈偷偷抹眼泪之时,朱晓红爷爷一拍桌板,中气十足地宣告:“这个孩子只要还有一口气,朱家就要养她。”

就这样,在慈爱的父亲和外冷内热的爷爷关照之下,朱晓红长大了。原本生活在呼兰县的朱爸爸听人说,女儿的软骨症是因为在当地水土不服,虽然对此说法多有怀疑,父亲还是抱着一丝希望举家迁移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

迁居到呼伦贝尔鄂伦春旗的朱晓红病情没有丝毫改善,但辽阔的大草原的确使她心胸开阔不少,父母亲之后又生下了三个身体健康的弟弟,在儿时,朱晓红少不了受弟弟的欺负,但爷爷总会即使出现,严厉地斥责教育弟弟们。

再稍长一些,弟弟们明白了姐姐的特殊,开始有意识地保护姐姐,在朱晓红未来创业生涯中,弟弟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。

一天,看着在漫原花丛和羊群中奔跑,欢腾的几个孩子,他们的花书包很是好看。朱晓红久久不能移开自己的目光,她只是摸了摸自己的双腿,便立马天真地对父亲说:“爸爸,我也想上学,给我买个书包吧!”

父亲听到朱晓红的话,只是愣了一下:是啊,女儿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了。

思及此便风风火火地动作了起来,第二天,抱着双腿无法站立的朱晓红跑遍了镇上三所小学,然而,校方不容商量的口气就如当年医院的医生一样沉重且抱歉:“这样的残疾孩子没法教,还是回家呆着吧。”

就连当地和临近镇上的残疾学校一听到朱晓红生活无法自理,也纷纷摇头,婉言相拒。看着儿子和孙女这样奔走,朱晓红的爷爷于心不忍。

他曾经读过私塾,还当过两年的民办老师,当机立断,一边去县城的书店买来了小学教材,一边温习知识,一边教朱晓红识字、写字、算术等基础知识,成为了朱晓红的“私人教师”,就这样,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都是在爷爷的精心教导下完成的。

朱晓红的父亲是在集市上操刀卖牛肉的,一天,朱晓红突然提出要和父亲到集市上去卖牛肉,这时的晓红已经9岁了,身高却依旧不足50厘米。尽管朱晓红的父亲觉得很荒谬,但依然应允了朱晓红的这个请求。

寒冷的冬天,父亲用一件大衣将晓红裹了起来,让她坐在案子上,每次卖肉的时候,晓红总先一步说出正确的数字,朱父对女儿的聪慧欣喜若狂,在那之后,朱晓红经常主动来帮父亲算账卖肉。

这让来往的顾客和父亲的同行都惊讶不已,常戏称她为“小掌柜”,还夸她的心算能力定是天生的生意人,每当听到他人的夸赞,朱晓红父亲总是既欣喜又心酸:

欣喜的是,女儿尽管身体有残疾,但是头脑十分聪明;心酸的是,晓红这个样子如何能去做生意?进货卖货又该怎么办?

朱晓红亦有此忧,尽管自己曾经在伙伴的照顾下去过几次乡村中学听课,课堂的气氛让她艳羡不已,但她毕竟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,不能考大学,彼时已经19岁的自己又该去找点什么活干呢?她不想成为一个废人,她想要为家里做出一份贡献。

“我出钱,借两条腿走路不就好了?”——朱晓红的创业史

命运之轮转动之时,不论吉凶,总是以巨大变故的出现为征兆。

朱晓红19岁那年,原本做牛肉生意的父亲想靠手中攒下来的六七千块现金,转行干水果生意。然而,还未等那一批从东莞来的南方水果上市,就因为贮存技术出了大问题,让他一下子亏了一万多,这辛辛苦苦攒了近十年的血汗钱,一朝付诸东流。

原本就有意思出去谋生的朱晓红见父亲日渐萎靡,不得振作精神,一面劝慰父亲,一面向他许诺:“爸爸,你不要着急,我去做生意。”

一开始,父亲不以为意,直到朱晓红那天恳请他去借1500元本金,给她在商场租一个店面,父亲才开始正色以待:“你要做什么生意?”

“化妆品咧。”一听,朱父急了:“这个买卖要去进货,卖货,你一步都走不开,这怎么搞?你纯属是瞎闹!”

谁知朱晓红执意如此,甚至反驳道:“我不能走路,我出钱,借两条腿走路不就成了。”

事实上,这句话正可以作为朱晓红后半生的真实写照,她虽不能行走,借他人双腿,也看遍大江南北,尝遍奔波辛楚。

这样娇小的身躯,竟然有这般豪壮的气魄,一瞬间,朱父被女儿的意志给震撼了,再加之打小他就偏爱女儿,没多久,当地大杨树镇的居民都知道朱家的大丫头在商场卖起了化妆品。

至于进货事宜,她雇了邻村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,名叫朱冬梅,人生得十分标致,她上哪儿去,就抱着她到哪,上货、卖货的事宜也是女孩的事情,朱晓红则负责管理安排,以及卖化妆品。

坐在柜台旁高高的凳子上,那是一位头大身子小的女孩,嗓门高扬:“大妈、大姐过来看啊,这里有抹脸的东西诶。”上世纪80、90年代的化妆品柜台,多是一些雪花膏、香脂之类的东西。

一开始,朱晓红的柜台来人络绎不绝,但都是来看她,同她开玩笑的,真正买她东西的顾客却少之又少,这不免让她沮丧又疑惑。直到一天,一位顾客一语惊醒梦中人:“你一个买化妆品的都不化妆,谁敢用你的东西?”

茅塞顿开之下,朱晓红带着朱冬梅到了美容院画上了动人的妆容,果不其然,两个妆容精致的女子售卖化妆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顾客,朱晓红现学现卖,一边卖货,一边对给兴致勃勃地顾客展示自己刚刚学到的化妆知识。

之后的日子里,朱晓红更是偷师成功,自己化妆的技巧越发熟练,经常会当着众人的面给朱冬梅化妆,吸引了众多爱俏的小姑娘。

过了几年之后,朱晓红的化妆品生意已经初具规模,她在市中心的地段搞起了化妆品屋,经过几年的打拼,朱晓红手里就赚下了10万元,这在当时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杨树镇,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——对于一个残疾女孩来说更是如此。

然而,正当众人很是看好朱晓红之时,她突然想要转战鞋业——无疑,没有一个人支持她,用朱家人的话说,干一行就要专一行,朝三暮四没有好结果。

然而,对于朱晓红来说,抓住商机,才是她唯一的优势。

彼时,镇上已经崛起了大大小小的化妆品店,一些比她家店铺更为精美的连锁店也闯入了大杨树镇市场,此时需要开拓新的行业,做最先吃螃蟹的那一批人。

闯广州,赴温州,她开始卖鞋和衣服,每次也都由女伴抱着她去上货、跑市场。不是没有经历过委屈,然而,如果说大杨树镇人在化妆品柜台的围观在昔日还会令她面红耳热,今日在酒桌上和客户谈生意,已经是颇有风度的女老板了。

第一次在和客户谈生意时,中间人忘记和对方说明朱晓红是一个残疾人了,客户一走进包间,就发现一个头大身子小,窝在椅子上的女子,见此,愣了一下,立马拎包走人,撂下一句:“就这样的人,还想做生意?”

等到第二次谈生意时,尽管在电话中已经事先言明了自己的残疾人身份,见面以后,客户依旧转头便想走人。然而,早有准备的朱晓红却很是淡定,高声说道:

“您也别着急走,在商言商,在意我是个残疾人是无用的,赚钱才是最重要的。说到底,您是要找合作伙伴,不是找媳妇吧?”

一番幽默睿智的发言将客户逗乐了,也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桩生意。直到1998年年末,朱晓红已经攒下了30多万元,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,她必然可以成为当地有名的小老板。然而,此时的朱晓红再次做出了一个“不安分”的决定——转战农副产品经销。

“我的人生价值不能残疾。”——回馈家乡·进修上学·投身慈善

朱晓红看到北方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涌向南方,顿时心动不已,她被抱着考察了青岛、山东、大连和江苏等地,经过深思熟虑,她选择妥善处理皮鞋生意,瞄准了家乡大杨树镇丰富的豆类资源,风风火火地转向粮食经销产业。

身为大杨树镇第一批农产品收购商,她先是投资了一个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货场,又天天跟着十几名员工一起乘坐进货车,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,日日的外出进货,令朱晓红很是吃不消。

然而,她却依旧选择和大家共同工作,即使是零下十几度的冬天,她也和大家一起挨冻。

正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姿态,以及收购时对辛苦的农户出手大方,从不斤斤计较,使得农户们都愿意将豆子卖给这位残疾企业家,颇得人心的朱晓红经营的大豆运到了大连港口,运往江苏、山东。

正是这场耗资巨大的投资,使得朱晓红一跃成为了千万富翁。

越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扑腾,朱晓红越是觉得自己学识浅薄,终究要吃亏,因此,当她得知威海商业学院将举办厂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讨班,招收国内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时,朱晓红立刻选择了去给学校致信,由于缺乏相关教育经历,学校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她。

一天,威海商业学院招生办的人看到了一个被人抱在怀里的报名者,顿时惊愕不已,趁着越来越多人注意到了自己,朱晓红开始讲起了自己的故事,一行人闻之落泪。

等到故事讲完,商业学院的女老师也做出了决定:“我们招你了,回去等消息吧。”

进入大学校门的朱晓红遇到了很多麻烦,比如老师不让她带女伴上课照顾她,课堂的桌子并不方便她写字,她只能上课认真听讲,下课借同学的笔记。尽管如此,她依旧如同一块海绵一样,疯狂吮吸着一切知识。

有时女伴睡到半夜,被朱晓红的台灯晃醒,不禁心疼,劝她休息一会儿,朱晓红却说:“我本来底子就薄,更应该珍惜这来自不易的机会。”

正是在这种非凡的毅力之下,朱晓红经过六个月的学习,顺利通过了考试——在一个大班中,只有三个人通过了考试,朱晓红正是其中之一。

现如今,朱晓红的公司办得十分火热,在富起来的同时,她还不忘记帮助同曾经的自己一样无助的残疾人群体。

一天,朱晓红坐着卡车来到了偏远的乡下,还未进入屋内,就被强烈的腥臊味刺得倒退一步,抬眼一眼,这户农家有一个残疾女孩披头散发,满脸脏污,看得她触目惊心。

女孩的奶奶只是不住地叹气:“我走了,谁来拉扯她?这孩子生来就是残疾人,能干什么养活自己?”

朱晓红当时能做的,不过是将那户农家的豆子全部收购,然后按一等品相进行划分,还将自己身上所剩不多的几百块全给了女孩,总归是办成了一件好事,但女孩无助的眼神一直凝视着她的心灵,朱晓红心里沉甸甸的。

时至今日,朱晓红每年都会捐出2000万用于残疾人慈善事业,只为了让许许多多如她一般的残疾人能够自力更生,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,毕竟,双腿固然残疾,但人生价值决不能残疾。

参考文献:

[1]:马进《侏儒女孩借腿走路,走成了百万富姐》

[2]:君君《为了有尊严地活着,袖珍女打拼千万财富完成人生逆转》

[3]:范思《一个“袖珍女”的非凡人生》